中国文化饮酒进食方面的礼仪主要表现在宴会上。
中国文化讲究,在举行宴会时,座位要分尊卑主次,敬酒也要依照宾客的地位区别先后。
据《儀禮》记载,中国周代在举行乡饮酒礼时,主宾座位设于西北,介宾(即是仅次于主宾的辅宾)座位设于西南。这是因为(《儀禮集釋》卷4)记载,古人认为:“天地之尊严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这样安排表示对宾客的尊重。主人则坐在东南面作陪。主人进酒时,也是先敬主宾,接着敬介宾,然后,再敬群宾。
中国后来的朝代,设宴也要分上座、陪座、下座,或分主座、客座,互相以礼让坐。
中国古代主仆之间则不可同桌进食,即使主仆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也不敢僭越。例如,《紅樓夢》第十六回写:贾琏、凤姐在房中吃酒,贾琏乳母赵嬷嬷进来,让上炕吃酒,“赵嬷嬷执意不肯”。平儿就在炕沿设了一几,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拣肴饌给她,让她放在几上自己单独吃用。
中国古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讲究清洁的礼仪。每逢举行饮酒礼时,主人向宾客敬酒前要进行“盥洗”,即是洗手、洗爵等酒器。
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还与节令有关。
中国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四时八节”的观念。
所谓四时,即是:春、夏、秋、冬;
所谓八节,即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中国古人饮食讲究节令,这是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例如,人在夏季饮食,喜欢清爽;人在冬季饮食,喜欢醇香。
中国古人在什么节令吃什么食品,并形成一定的风俗,还与中国历代朝庭的“赐食”制度有关。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任何统一步调都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秩序,饮食习俗当然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统治者于是就通过用“赐食”制度的形式,促进了节令饮食习俗的流行。
中国古代统治者把节令食品纳入礼制,因此,这些应节食品便也带上了礼仪的色彩。
人们根据食品的形状和名称的谐音,把吃某种食品与美好的生活祝愿联系起来,成为一种风俗。例如,每年除夕,人们总要设法买条鱼,图个“年年有余”的意意;人们过年则要吃年糕,表达“年年高升”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