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中,便有对周王宫廷饮食制度的明确记载,其后历代对饮食制度皆有传承和发展。到明代时,已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宫廷饮食制度。外廷之中,有光禄寺主膳羞之事,内廷之中,有尚食局、尚膳监、甜食房、御酒房、御茶房、酒醋面局等机构协同联作,共同承担起为宫中人员提供饮食的责任。
宫廷饮食的备办是繁琐和庞杂的,要想将工作顺利完成,光禄寺是需要与其他饮食部门相互配合的。但由于这些部门设置规模不及光禄寺,往往被人所忽略。因此本节也将简要介绍这些部门。
一、外廷饮食机构光禄寺的沿革
我国古代宫廷饮食制度,早在周时便已确立,据《周礼》所载,当时的周王宫内便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分工细致的饮食备办班子。其主要工作人员有膳夫、庖人、食医等,膳夫为膳食机构的长官。周王对这套班子的职能做了明确定义:“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除此之外,周礼还详细规定了掌王室饮食的范围,主要分为两类。一为日常饮食类。庖人需要分辨食材的新鲜程度,对内为君王与王室成员提供饮食,对外,为宾客提供赐食。膳夫则在食物的整个制作过程中起宏观把控作用。膳夫必须保证庖人所制作的食物样式和品种皆符合礼制规定,还要负责食物的试吃和进呈工作。
二为祭祀饮食类。王室进食前需要祭祀,供品由王室厨房准备,由膳夫负责捧祭。除了准备和进呈食物两大基本功能之外,这个机构的长官膳夫还需要在宴会中代表君王与宾客饮酒,以彰显王室尊贵、周到而又体面的待客之风。始至西汉,终出现“光禄”二字,乃武帝承袭秦“郎中令”一职,改郎中令为光禄勋。
虽经改名,但光禄勋的职责仍与秦时的郎中令相同,“掌宫殿掖门户”。可见光禄的出现不是一开始就与宫廷饮食机构挂钩的。到了东汉末年,光禄勋的称呼有所反复,改称郎中令。到了曹魏时期又改称回光禄勋。光禄开始兼有膳羞职能始于北齐。同时,光禄也改称光禄寺,为九寺之一。
光禄寺彼时还掌有守卫宫殿门户之事,未能专职膳羞之事。入隋以后,隋文帝依前代之法,仍设光禄寺,扩九寺为十一寺。此时光禄寺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光禄寺成为专管膳食的宫廷饮食机构,统“太官、肴藏、良酝、掌醢等署”。但光禄寺并非宫中唯一饮食机构,门下省还设有尚食局。
尚食局在北齐时便总管御膳事宜。因此光禄寺和尚食局虽共同执掌宫廷饮食之事,却又分工明确。唐袭隋制,光禄寺作为国家机关,负责祭祀、朝会、宴会等膳羞之事。尚食局作为皇家私人机构,肩负起准备御膳的工作。自北齐至唐,光禄寺执掌膳羞的功能得到了确立和发展,为光禄寺在以后朝代继续专职膳羞打下良好基础。
宋时,光禄寺的机构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四署的基础上扩充为太官令、法酒库、内酒坊、太官物料库、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应所、乳酪院、油醋库、外物料库。可以看出,光禄寺各部门的分工较前代更为详细。
太官令主掌食物的烹调之事,法酒库和内酒坊负责酒饮的制备。宋以前,光禄寺只负责食材的制作,不负责提供食材。自宋起,光禄寺开始负担提供食材的工作。太官物料库、牛羊司、牛羊供应所、外物料库都是负责筹备食材以供制膳所需的机构。
元代设宣徽院,接替光禄寺行使职能。宣徽院的主要职能是“掌供玉食。凡稻粱、牲牢、酒醴、蔬果、庶品之物,燕享宗戚、宾客之事”。光禄寺并未被废置,而是划归宣徽院主管,专司酿酒。
二、光禄寺以外的宫廷饮食机构
1.尚膳监
尚膳监是除光禄寺外规模最大的饮食机构。如果说光禄寺是国家饮食总管,那么尚膳监则是皇家私人饮食总管。一个代表国,一个代表家。它需要“掌供奉先殿,并御膳与宫内食用之物,及督光禄司供奉宫内诸筵宴饮食之事”。一言以蔽之,尚膳监的工作核心是准备御膳。在准备御膳之余,还需要督促光禄寺办好筵宴饮食。
尚膳监备办饮食的物料,皆从光禄寺处领取,严格执行取用制度。宣德时便规定不允许有内官内使混进光禄寺扰乱秩序。领取物料时需凭票证领取,不能夸大申报。“凡尚膳监取讨一应食物,景泰元年令,有印信票帖者,该署照数打发,如无不与。”
尚膳监也并非一直承办御膳。到了明世宗时,御膳的办理交由司礼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掌东厂者轮流备办。万历时。由于御膳是由内臣轮流办理,逐渐形成饮食竞豪奢之风,钱粮均不支取光禄寺,由内臣自掏腰包,甚是富奢。到了天启时,为节省耗银,曾经短暂地改回由尚膳监办理御膳。但天启十三年,随即改回由司礼监等轮月办膳。
天启时还有很有名的“老太家膳”。即天启皇帝的饭食由其乳母客氏一人包办。崇祯时,厉行节俭,办理御膳的职责又交还尚膳监。尚膳监虽不再负责为皇帝办膳,但于御膳主食以外的小吃还是有所上心。虽御膳由内臣承担费用轮流办理,尚膳监仍定期从光禄寺处支取食材,所耗费巨大,常常令得光禄寺苦不堪言。
万历十五年,光禄寺少卿谢杰曾上疏万历皇帝,奏明尚膳监的浪费行为。食物不同于其他物品,保质期有限,尤其是在炎热夏日,凉粉和奶酪若保存不善,很容易过期。而尚膳监从光禄寺处索取食材凉粉和奶酪,却朝令夕改,索而不用尽数退回,真是伤透了民间供食者的心。
2.尚食局
尚食局设立于隋,但渊源于秦。秦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中设少府,其属官便有尚食令、尚食丞,负责掌管皇帝的饮食。同时,少府之中还设有太官令负责饮食的制作。到了北魏,太官隶属光禄卿,同时从太官中划分一部分组成尚食和中尚食,隶属门下省,专管御膳。尚食和太官一个负责御膳,一个负责百官饮食,从此被固定下来。
隋时,设立尚食局,隶属门下省。尚食局规模较小,只有定员两人和食医四人。其与太官署所在的光禄寺分工是:光禄寺负责饮食的制作,尚食局负责食品的试吃和进御。
洪武五年,设立尚食局。入明以后,尚食局的膳食职能和权力明显被削弱了。光禄寺的御膳制作交给了尚膳监,原本由光禄寺和尚食局两家共同完成的工作被尚膳监介入,尚食局的一些职能被尚膳监替代。试吃御膳成了尚食局最重要的职能。
三、饮食礼仪从中央到地方的扩散
良好的饮食关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如何能使乡野小民也感受到皇帝高高在上的威严?如何能使为臣竭忠、为子尽孝的思想不断在百姓思想观念中得到巩固和强化?一个好的办法是定期把百姓聚集到一起,听候官员对其教育,而最能够为广大百姓所接受而无压力的交流方式是对坐饮食。
1.乡饮酒礼是中央宴会的迁移
在皇帝御赐的中央宴会上,皇帝一人独尊,臣子们行礼如仪。宴会尊崇绝对的等级性,整个宴会如仪式般进行。在皇帝的策划下,这样严苛的宴会礼仪也被搬到了乡饮酒礼中,代替皇帝位居高位的是各府州县长吏。
宴会的等级性依然延续,把宾客分三六九等。只不过中央宴会在向乡饮酒礼中迁移的时候又结合了地方的特点,完成了自身的特殊改造。所以有关宾客身份等级的划分不再以品级为标准,而是按照年龄划分。主宾是已经退休的了有德行的官员一人。余宾便以年高有德行者为尊,依年龄和德行依次递减。对于宾客的选择要经过考选、推荐等程序。
为了让这种酒礼成定式,洪武皇帝特地昭告天下,每年正月十五、十月初一都要在儒学举行如此乡宴。里社亦行之。为了配合乡民们的教育程度,太祖还特地命人将乡饮酒礼绘画成图,让与宴宾客照图行之。其经费由政府开支。
中央宴会上,官员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纠仪御史的监督。到了乡宴,为了确保宴会所有来宾坚守皇帝颁布的宴会礼仪,特别设立扬觯官对到场的来宾的言行进行监督。与中央宴会不同的是,纠仪御史不会当场对违礼的官员进行责罚,扬觯官则会立即纠正宾客的言行。
2.乡饮酒礼的具体步骤
如同中央宴会一样,乡饮酒礼也是仪式感十足,有着固定的步奏。乡饮酒礼的参与者主要有四类人。一是宴会主人,多为各府州县长吏,需要负责迎宾工作以及与宾客的互动。二是司正,是整个宴会的礼官,对宴会的礼仪执行起到监督作用,宴会也是以司正扬觯拉开序幕的。
三是赞礼,其职责相当于宴会主持人,负责每个程序的报幕工作,并宣读皇上的律令。赞礼的存在确保了宴会的每个环节都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四是宾客。宾客们在经过选荐后受邀至乡宴,都无比荣幸。政府挑选宾客赴宴意在表明有德行合礼法的百姓就可以参加政府的公宴,宾客们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赴宴被扩大。
乡饮主要经过主人迎宾、客人升座、司正扬觯、司正饮酒、赞礼唱读律令、供馔、献宾、宾酬酒、饮酒、撤馔、送宾几个步奏。其中司正饮酒是对整个宴会的预热,以引出赞礼下一步的唱读律令。有过错的人还需起立聆听。读罢律令,才开始供应饮食。但也不是自由取饮。如程式般主人会先向宾客敬酒,完毕后宾客又得酬谢主人一次。
四、总结
入明以来,由光禄寺和尚食局掌管宫廷饮食的局面被打破,尚膳监的加入削弱了光禄寺和尚食局的权力和职能。在备办御膳方面,光禄寺没有人们想象中居于那么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光禄寺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尚膳监所需食材。在明代初期,光禄寺对尚膳监的约束力较大,御膳的菜单也由光禄寺综合考量后决定。
到了晚明,皇帝所食菜单已不由光禄寺提供,尚膳监索取食材大都奉皇命所为,皇帝的主观愿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菜单的构成,光禄寺对尚膳监的约束力下降。对于光禄寺和尚膳监两者工作性质的定位,光禄寺则更像一个国家行政机构,不仅要负责提供大小宴会的饮食和文武百官以及宫中各当值人员饮食,外交饮食也由光禄寺负责。
尚膳监则更像是皇家私人饮食机构,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重心是在御膳方面。但是在封建帝制时代,国与家从来分的没有那么清。前朝之内是国,后廷之内是家,千秋家国本一体。所以光禄寺和尚膳监的工作就有了很多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