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魔都吃喝玩乐一番后要走了当然要带点当地特产回去啦,无论是送亲朋好友还是自己留作纪念都很不错。那么你知道上海有哪些特产小吃吗?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上海有哪些特产小吃吧。
浦东白斩鸡:白斩鸡是冷盘。白斩鸡,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又叫“白切鸡”。又因其用料是上海浦东三黄鸡(脚黄、皮黄、嘴黄),故又称三黄油鸡。后来上海各饭店和熟食店都经营“白斩鸡”,不仅用料精细,而且还用熬熟的“虾子酱油”同鸡一起上桌蘸食。此菜色泽金黄,皮脆肉嫩,滋味异常鲜美,久吃不厌。
枫泾丁蹄:上海枫泾丁蹄是上海地区的汉族传统名菜。上海枫泾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后吃“糯”的独特味道。汤卤醇厚,浓油赤酱,糖重色艳,咸淡适口。选料注重活、生、寸、鲜;调味擅长咸、甜、糟、酸。名菜如“红烧蛔鱼”,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泽红亮,卤汁浓厚,肉质肥嫩,负有盛誉。
南翔小笼:是上海嘉定南翔镇的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小笼包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做成的。蒸熟后的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皮呈透明,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如果吃时佐以姜丝、香醋,配上一碗蛋丝汤,其味更佳。南翔小笼包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1981年6月起,南翔小笼由嘉定作速冻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向东亚和西方各国出口,引起各地饭店竞相仿制。南翔小笼包的馅心是用夹心腿肉做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南翔小笼包的馅心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
蟹壳黄: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该品以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
城隍庙五香豆:城隍庙五香豆是上海地区汉族小吃,产地中国上海城隍庙,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浙江省余姚县出产的蚕豆,。“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凡到城隍庙中外游客众口一致的评语。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
城隍庙梨膏糖: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系采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
相关阅读
上海饮食发展
上海菜又简称海派菜,它与其艺术一样,是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演变而发展的。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经济文化大量输入,各地商贾文人荟集,冲击着上海的市场与文化。上海地区的饮食业伴同其文化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已超越原来流的范畴,发迹于上海,带着上海这个地区与时代印记,并在上派海孕育、成长和扩散的文化艺术,统称为“海派”。海派菜就是有这样的条件下,从全国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的。它既包括经过博采众长的本地菜点,又包括那些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根据上海饮食习俗进行变革的各种风味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