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簧”是以木为胎,外贴竹簧,在竹簧上精雕细刻,然后喷漆、上蜡、擦光而成。它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浙江传统工艺品。黄岩翻簧选料精当,拼接严密,雕工精细,造型优美,色泽光亮,品种繁多。
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是素雅别致的艺术欣赏品和装饰品,素为海内外人士所赏识。
▽黄岩翻簧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竹刻工艺历史悠久。相传在唐宋年间,竹刻已从竹简写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明清两代有进一步发展。翻簧竹刻是竹刻艺术的一种新创造,清朝乾隆以后逐渐风行。黄岩翻簧竹刻,始于清朝同治年间。
当时,“师竹馆”的竹刻艺人已经能够雕刻翎筒、雅扇、朝珠盒、竹对联等翻簧工艺品。此后,又生产图章盒、照相架等。全国解放后,翻簧竹刻得到进一步发展。艺人们的技艺迅速提高,吸取贝雕、镶嵌、牙雕等工艺品的长处,精益求精,制作了许多反映新时代新风貌以及传统题材的好作品。
▽黄岩翻簧地域特点(产品特色)
黄岩翻簧选料十分考究。它仅采用毛竹里层约二毫米厚的竹簧,对竹的老嫩、柔脆、产区、生长土壤要求很严格。朝阳色润;背阴则暗。土壤肥沃,竹簧柔软;泥土板结,竹簧容易脆裂。
年代不够,簧体欠厚,不宜浮雕,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艺人们选择的标准。翻簧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密。如一只六角形的茶叶盒,由十四块竹簧板拼制而成,表面光洁细滑,任凭你怎样细看,也找不出一条拼缝来,可谓“天衣无缝”。
再如在很薄的竹簧上雕刻,要有较高的技巧。早先的竹刻是线雕,以后逐渐创新发展为浮雕,难度更大了,雕轻了看不清楚,雕重了会雕穿簧层。可是艺人们凭着娴熟的刀功,得心应手,运转自如,在薄薄的簧片上雕出各种葱茏的山水、玲珑的亭台,以及栩栩如生的花卉人物、鸟兽虫鱼。
雕刻精细之处,连人发、鸟毛都历历可见。由于翻簧的自然色彩本身就洁净无杂,嫩黄雅润,呈象牙色,精雕细刻后,经喷漆、上蜡、擦光,色泽更加鲜丽夺目,簧面充满诗情画意,可与象牙雕刻、玉雕、漆器、瓷器媲美,使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