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与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州市特产-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苏绣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吴地刺绣就用于服饰(见西汉刘向《说苑》)。江苏高邮天山二号汉墓(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出土的刺绣品,用辫子股针法绣,运针用线比马王堆出土的绣品更为精美。
三国时,吴国赵夫人绣山川阵势图》,时人称为“针绝”。宋代是苏绣发展日趋成熟的阶段。刺绣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丝绸之乡的苏州,机房遍城,夫络妻织。当时国家已在苏州设立了“绣局”苏州虎丘塔、瑞光塔出土的北宋初期的经帙,其上皆绣有花卉,采用铺针、接针、施毛针等多种针法,三色线晕色,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
明代苏州人张应文所著《清秘藏》中载有:“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
明、清时期,是苏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时在图案、针法、色彩、原料等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王鏊(明正德年间曾任户部尚书)主编的《姑苏志》中,就用“精、细、雅、洁”四字称道苏绣。
在清代苏绣商品大量增加,苏州被称为“绣市”(见《吴闾会馆碑记》)。清宫室享用的刺绣品,几乎都是由苏州供应。民间刺绣品丰富多采,名手辈出,如吴县钱惠,昆山赵慧君,吴江杨卯君、关关等等。
其中赵慧君绣的《芍药》,当代三十五位诗画名人为之题词,被誉为“画韵针神,可称双绝”。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大师沈寿创新了仿真绣,将刺绣技艺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她绣制的意大利皇帝、皇后像,于一九O九年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该国各界人士。她的作品在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及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一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上均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