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三刀是山东省、江苏省苏北等地特色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当地特产糕点八大样之一。起源于北宋徐州知州苏东坡,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吃过蜜三刀后龙颜大悦,御笔手书“徐州一绝,钦定贡”,至此蜜三刀就正式成为宫廷御点,并加以改良,成为现在的北京名小吃。蜜三刀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蜜制小吃品种很多。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成,又被称为“蜜食”。
蜜三刀的历史典故
典故一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切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是也。”
后来,经苏东坡亲自起名的“蜜三刀”名噪一时,徐州城里的茶食店,糕点坊争相制作,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徐州蜜三刀的配方工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大约徐州人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的缘故吧,因而对徐州蜜三刀也情有独钟,清朝乾隆皇帝三下江南路过徐州的时候,指名徐州府衙派人买百年老店“泰康”号即现在的徐州市泰康回民食品店制的御膳蜜三刀,传说乾隆皇帝吃过蜜三刀后,“龙颜大悦”御笔手书“徐州一绝,钦定贡”。在山东青州、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蜜食”,以老字号“隆盛”、“景德东”所制最受欢迎。
典故二
每块三刀上方的三道刀痕,故取其名。并讲一典故:据说苏南人和苏北人曾经交流面点的制作方法,相互都留下一手,苏南人没有传授苏北人怎样制作董糖(和董小婉的渊源这里不提)。苏北人也没有教苏南人怎样制作三刀(看似简单的三刀也有其繁复的配方和程序)。三刀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表面密密麻麻镶了一层白芝麻,密里透亮,大方坦然,内心实在。时过境迁,多少实在的点心都变了。只有三刀,以不变应万变,老样子。
蜜三刀的做法大全
做法一
食材准备
标粉发面2500克,干面750克,饴糖750克,碱50克,植物油约1500克。另备饴糖2500克蘸蜜用。
制作步骤
1.将面发成老发面,对上碱,和成面团。
2.干面750克,饴糖750克,和成饴糖面。发面团一分为二,擀成片状,饴糖面也擀成片状。两层发面夹一层饴糖面成三层用刀切成小块,顺切三刀连刀。
3.油锅烧至六成熟,下生蜜三刀炸至浮起捞出,下入蜜锅中过蜜,捞出晾凉即可。
做法二
食材准备
面粉1000克,花生油1500克(炸成品实耗350克),碱14克,面团用饴糖250克,过密用饴糖1400克。
制作步骤
1.蜜三刀是由“里子面”和“皮子面”组成。先将1/4的面粉加饴糖放入盆内,加水和面肥,揉搓成团,发足成大酵面,掳入碱水去酸,调成“皮子面团”;再将余下的面粉一次放缸9盆内,加水拌和均匀;
2.调制成“里子面团”。把两种面团都放在案板上,分别用擀面杖擀开。将“皮子面”擀成两块长方片;将“里子面”擀成一块长方片,大小相同,用一块“皮子面”片作底,中间铺上“里子面”片,然后把另一块“皮子面”片盖上,即成为3层,厚度约5厘米;
3.叠好后,用刀切下一长条,将长条面擀薄,切成长小块,将宽边4角对齐折上,折边中间顺切3刀,成为4瓣,即为蜜三刀生坯下入另一锅锅内油为七八成热,炸至金黄色。随炸随在饴糖锅中过蜜。
做法三
食材准备
大油40g中粉100g水40g色拉油200g中粉1250g米稀900g小苏打1.5g白砂糖100g米稀800g南桂25g水450g
制作步骤
1.将红面面粉过筛后开窝,倒入米稀,加入化水小苏打拌匀。加入色拉油拌匀,搓至无颗粒状,充分乳化拌匀后和四周面粉揉匀,醒发20-30分钟。
2.把皮面三种料拌匀,揉透成筋性面团,稍醒。
3.把皮面和红面擀成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在皮面上刷上冷水刷毛放红面底下粘合,把红面表面刷毛,撒满芝麻,擀成0.7厘米厚的长方形,用刀切成4cm宽长条,再把长条切成3cm的小块。小块上面切三刀,前两刀深度为2/3,第三刀切开,(称三刀),稍凉待炸。
4.浆的熬制:把水烧开,放入糖,熬化至110摄氏度,放入米稀,继续熬至110摄氏度,加入南桂(提味),拌匀,停火冷却至90摄氏度,待用。
5.三刀排如漏勺中,加入170摄氏度,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入90摄氏度的浆中,待三刀下沉时,捞出凉透即可。
做法四
1.将水、生油放入盆中,搅匀后加入面粉;揉和成面团,将饴糖、生油、水等放入盆中,搅匀后加入面粉制成里脊。
2.将和好的皮、里脊分成相同的小块,将皮面擀成长方形面片,刷上水,把与面片相同形状的里脊片铺在上面,再粘上芝麻,擀好,切成长条,再横刀切下三分之一成生坯。
3.将生坯放入165℃的油中炸至浅黄色时捞出,迅速倒入糖浆中透浆。
4.将白砂糖、水放在锅内熬到114℃左右,加入饴糖、桂花,将熟坯倒入挂浆,捞出晾凉后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