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县的梅菉镇,素有“泥塑之乡”的美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梅镇的大街小巷和附近的村庄,均有大型泥塑展出。这些泥塑造得比真人还大,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内容十分广泛。
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现代题材的作品,如《人民教师》、《黄金时代》、《中国女排》等。这些泥塑肖像线条准确,形象生动,表情细腻逼真,色彩浓淡相宜,是颇为精美、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品。
▽梅菉泥塑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梅菉泥塑,据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些泥塑工艺的兴起和发展,与梅砖瓦陶瓷工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节期间,梅瓦村的一些陶工艺人,就利用砖瓦泥塑成真人一样大小的泥塑在村中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
后来,梅在元宵节展出泥塑的传统习惯便逐渐流传下来了。古时的泥塑,内容多是鞭挞丑恶、榆社会现象,寄托人民的美好愿望。当地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明代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员到各地选美,并搜索奇花异草,弄得群众怨声载道。
梅菉人民为表现其不满情绪,于元宵节期间,塑造了朱元璋(洪武)和他老婆的泥像在大街小巷展出。这两个泥像都是眼大、肚大、脚大的,眼大表示贪婪,肚大表示吃人,脚大表示践踏黎民。
当地群众还不满足于对朝廷的嘲弄,节后两天,便都把这皇帝和皇后的塑像推倒打碎了,说是“送泥鬼”,以表达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梅菉泥塑地域特点(产品特色)
梅菉泥塑的制作,取材简单,耗费甚微,易于塑造。塑制时先用铁枝或木条架起人物骨架,扎上稻草,糊上黏性泥土,就成为人物的雏形。接着便是细雕和上彩色化妆,一个形神兼备的泥塑人物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他们造一套大型泥塑,才需两三天时间。近年来,他们还在泥塑人物的周围添上绘画布景,装上灯色,使泥塑要表现的题材更加丰富真实。难怪一些雕塑家也赞叹“梅泥塑甲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