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营白煮肉而出名的沙锅居(原名和顺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是地道北京风味饭庄。地址在西四南缸瓦市。“白煮肉”是用一口直径四尺的大沙锅煮的。由于它风味特殊,早年的达官贵人以至一般百姓都纷纷慕名而来。沙锅居的白肉,每天煮一大锅,不到中午就卖完了,午后即准备第二天的营业,不再接待客人,因此有“沙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的说法。到了嘉庆年间,沙锅居历经半个世纪,白肉脍炙人口,每天清晨已经顾客盈门。“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去迟。”就是对这一情景的真实描写。以后,有不少商人见白肉有利可图,纷纷开起了白肉馆,鼎盛时期,北京共有二十多家。但惟有沙锅居拔萃出群,盛名至今不衰。
沙锅居的肴馔,均取材于猪身。一头猪,从皮到肉,从头到尾,乃至心、肝、肺、肚、肠等,可烹制出几十样名殊味异的菜品。如“沙锅三白”、“筒子肉”、“炸鹿尾”、“芝麻丸子”、“糊肘”等,都是沙锅居的名菜。特别有风味的却是白煮肉。清代诗人袁枚就曾说过;“此是北方擅长之菜,南人效之终不能佳。”
白煮肉系选用猪的通脊和软、硬五花肉,刮洗干净,放在大沙锅里煮。先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微火,保持微沸状态,中途不能加水,才能将肉的脂肪都溶到汤里去。煮出的白肉,再切成薄片,蘸着酱油、蒜泥、腌菲菜花、酱豆腐汁和辣椒油等调料吃。白肉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又嫩美又香。
除了白煮肉这一拿手名菜之外,沙锅居的“燎”、“烧”烹调也很讲究。
“燎”,就是把带皮的猪肉、猪肘、猪头、猪蹄等,直接用火燎糊。燎时,火要旺,但不可过烈,必须严格掌握火候。象“糊肘”的做法就很独特:将选好的猪后肘,用铁叉子叉着在火中燎。燎时要不断地翻动,务使肉皮燎得均匀,待整个皮面燎焦,起一层小泡时,再放到温水中浸泡半小时,刷去黑糊皮,放到清水沙锅里煮熟,然后切片,蘸调料食用。糊肘外皮金黄,肉质白嫩,有浓郁的糊香味。
“烧”,是把肉用油炸过,再行烹调。如“炸鹿尾”,是沙锅居独出心栽的名菜。用猪肠衣、猪肉和猪肝仿制成鹿尾的样子,先炸后烹。其成品,金黄油亮,清香隽永,肉松散嫩软,肠皮酥脆,是风味独特的佳肴。
此外,沙锅居还有一些精制的“小烧碟”,它是以猪身各部为原料,做成极似水果类的甜肴,叫做“以荤托素”。如把猪肉做成色彩斑斓的“木樨枣”(即蜜煎枣)、“蜜煎海棠”、“大红杏干”、“枣干”等。这些“小烧”用小碟盛放,由二十四件起码,到三十二,四十八,六十四件。除非吃“白肉”的专家,是很难叫出它们的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