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白面油糕是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特色小吃。农历四月初八,是山西乡宁县城"结义庙"古会,又名"油糕会"。“油糕会”期间,乡宁山城便成了一个油糕世界,一个古朴、温馨、甜美、舒心的四月八油糕会。
乡宁白面油糕
乡宁县城的四月八传统古庙会,兴于唐而成于宋,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有记载,明请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庙会起初,是在距离县城十五里地樊家坪村南的柏山(俗称猪头山)上举行荀息祠集会,祭祀晋国大夫荀息。后来转移到县城西的结义庙,改祭关公、张飞和刘备。在周边的河南、陕西、四川、甘肃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当时,只要古会一开始,城里的厨师和周边的能人们便亮起了显功夫、亮手艺的把势,争相摆摊设点炸油糕、吆喝油糕、卖油糕进行着加工油糕、兜售油糕的生意。不仅为十村八乡的乡邻和外来的客商送上了独有的风味食品,也为古香古色的庙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演绎出了长达千余年的民俗盛会。因此,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四月八”的传统庙会称其为乡宁的“油糕会”,历久不衰。
其实四月初八日,也是佛诞节,属于我国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之一,即释迦穆尼的生日纪念。那乡宁的油糕节也一定与佛教有着必然的关系,按照佛家的说法,这油糕原名叫做”罗汉果”。精精细细的头罗白面,用滚烫滚烫的滚水浇烫、搅匀、拌凉、包馅之后,没有入锅前就是佛学上说的“乳糜”(象乳汁一样的糜子面),是为成佛前的凡身。炸糕进入油锅犹如舍身炼狱,经过一番火与油的高温煎熬,便出落修成了金身的“佛”。每年佛诞日四月初八,佛徒在寺院炸油糕,其一为纪念悉达多王太子舍身向善,食乳糜后在普提树下修成正果而成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其二以油糕施斋周济众生,意在启人向善。
乡宁油糕以“色泽金黄、油而不腻、皮脆内软、味美香甜”而享有盛名。从古时起,油糕就被当地人当作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的上等饭食。当地人取“糕”为“高”的谐音,把吃油糕当作一种吉利象征流传下来。逢年过节、款待亲朋、欢庆喜事都少不了油糕。
乡宁白面油糕的做法:
原料配方:
白面1千克、水1.2千克、糖300克、油300克
制作方法:
1.先将糖按1千克加入300克面粉的比例拌匀(防止糖馅流淌)。
2.当锅里水煮开后,把白面倒入锅内,用擀面杖用力搅拌,搅至水与白面和匀为
止。烫面硬了可以加水,但软了不能加面。待烫面用手摸不粘时,翻倒在面案上,拿一块干净湿布把烫面摊开,再用筷子划成小块,叫做放气。
3.烫面凉了以后,1千克烫面兑干面300克,揉匀后堆放起来。天热时放一二个小时,天凉时要放七八个小时,炸出的油糕才能膨起。
4.掺兑干面后必须揉过两次以上,否则容易变成“死面油糕”。在正式包糕以前,每千克烫面还要掺入干面300克,揉匀,揉透,这样可使油糕外皮松脆。1千克烫面包60个糕。
5.包糕时,手掌要抹上油,面就不粘手了。包糖以后,将糕压扁即可入锅炸制了。
6.炸制要掌握好火候。锅里油花四溅,是火太大了,锅里油平平不动,只冒花眼是火太小了。若看到锅里的油水开。平平地翻滚,即可将油糕下锅,会立即就漂起来,此时火候最合适。另外,炸制时一次不宜下糕坯过多,同时要反复翻动,这样能达到糖化、皮脆、色好、味香等效果。
7.炸好的油糕,放在篮子或盘子里,不遮盖,在透风情况下,七八个小时内,仍然保持皮脆的特点。
改进版的乡宁白面油糕的做法:
主料:黄米(面)70克、糯米粉30克、小麦面粉50克
辅料:豆沙50克
调料:色拉油适量水70克
做法:
1.将黄米面与糯米粉混匀,这两种面粉的比例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配。没有黄米面全用糯米粉也可以,加水揉成面团,放入蒸锅中蒸10分钟
2.取出蒸熟的面团,放凉后加入中筋面粉,揉的完全没有干面粉时面团有些粘,可加些油继续揉,面团要揉匀揉透,否者会变成死面油糕皮不脆
3.放入保鲜袋里饧2-3个小时,冬天要饧7-8个小时
4.将饧好的面团分成7个相等的剂子,擀扁,包上豆沙馅,捏好口,按成圆饼状。包馅时手上抹些油,面就不会粘手
5.下入到烧至四五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鼓起且色金黄时,捞出沥干油。只有在油平缓翻滚时,糕坯下锅就漂起来的火候最合适。一次不要炸许多,炸的时候要用小勺反复翻动,上色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