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的铜响器发音圆润清脆、有水音,音色纯正,音响持久,在国内外颇有盛名。
周村特产-周村铜响器
▽周村铜响器历史渊源(文化内涵)
相传,清初泰安人王启贵、王启朴兄弟,来周村先制烟具,后改制铜响器当时只能生产货郎用的“月锣”、“糖锣”和“尖边锣”,以后又为民间艺人生产“采锣”、“手锣”。
到了乾隆年间,周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铜响器作坊“聚合成”,他们除了继承王氏兄弟的产品外,又生产出“开道锣”、“光锣”;引进了奉锣、苏锣等品种,特别是随着京剧的发展,铜响器的生产受到很大促进。
▽周村铜响器地域特点(产品特色)
周村生产的铜响器有四十多个品种,近百种规格型号,仅锣的品种就有十多种,小至几厘米,大至一百三十多厘米。锣的生产工序是:配料、化铜砣、锻打制片、剪圆成形、淬火、旋光、定音。
以大差锣为例,锻打制片时,要使用十六斤重的鼓子锤,由八个人分两组轮番锻打。一面锣须经数万次敲打,才能使铜片厚薄均匀、大小合格。而事关音色优劣的最后一关是定音工序。
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执手锤在锣面上不断轻轻敲打,凭借眼睛、耳朵寻找要定音的地方,找准之后,仅仅一两锤就完成定音工序,成了成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成语,即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