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人的饮食特色:独特风味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现出来,酒楼饭店星罗棋布,这是商业饮食习俗的一般情形。而湛江的城镇居民的饮食风俗又如何呢?其实,湛江人的日常餐桌上的饭食是很为简单和俭朴的,不像人们在宾馆酒楼上所见到的那么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酒楼的食和居民家庭的食是不尽相同的,现在就先说说居民的食俗食俗。
新中国成立前,本市居民以番薯、大米、木薯、黍粟为主粮,一日三餐吃粥,而且以番薯粥为主。番薯粥有“薯擦”和‘薯汤”之分,用番著丝冲一点米煲的称为著擦,用净薯丝堡的称为薯汤,农民吃的是后者。每年青黄不接或遇番薯收成不好时,多以瓜菜代粮;如遇饥荒,则要求野菜、野果充饥。菜一般是腌鱼水(亦称鱼汁)。咸萝卜、、煨成鱼或咸鱼汤,甚至一条生葱、生蒜,也是菜。近海者则靠采小海捉点鱼、虾、蟹,放入沙袋里用清水煮熟吃。贫苦人家办婚嫁筵席,普遍是煎咸鱼、炒生蒜、煮萝卜、白切肥肉待客。因而,雷州半岛有“陪嫁妹,狗虱锥,咸鱼头,任你煨”的民谚流传。只有少数富裕人家或城镇商人每天三餐才有大米饭吃,称“浮饭”或“净饭”,有时早餐也吃大米粥或薯米参半。若出远门,常备饭团、咸鱼或番薯上路,当作干粮。
当时的饮食烹调不甚讲究,主要是以煲(瓦煲)、煮为主,甚少?伞⒓濉⒄簟⒀獭⒄ㄖ?类的烹调。尤其是贫最为普通,不但鸡、鸭、鹅、猪肉是贫的,鲜鱼。咸鱼、虾、蟹、青菜、萝卜、瓜等也是煲的,有时瓦煲摆满饭桌上。酒楼饭店多以白切鸡、鸭、鹅、牛肉、猪肉、猪肝、猪肚以及构肉等为佳肴。资料显示,30年代初,在今赤坎中山二路曾开设大宝石西餐馆,经营猪排、牛排、咖啡、牛奶、成面包之类食品,但因洋人不多,本地人不习惯,顾客廖廖无几。乡下农民一般不饮茶,个别人喜欢“做中道”,合伙买猪头或狗鸡分吃。
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主食仍以大米饭、番著饭或番薯粥为主,农民一日三餐可以“一稀(粥)两饭”或“一饭两稀(粥)。日常时菜以咸鱼、煲汤为主,最喜欢吃蒜堡咸鱼汤,有时和葱菜等一起煲。其次鱼汁、蟹汁、豆酱、咸菜、煨咸鱼等也是基本案。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集体办食堂吃“大锅饭”,全民吃了一个月“每日三餐干饭”,由于寅吃卯粮,后来连续两年口粮不济,饿得不少人得了“水肿病”。80年代后,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普遍从吃番薯粥到吃白米饭,番薯一般作为饲料了。虽然还有些人吃粥,但已不是仅为填饱肚皮,而是出于个人爱好。佐餐菜肴逐渐向禽、蛋、瘦肉、海鲜等高蛋白转化,味精、生粉、酱油、糖醋等调味品也不断进入普通家庭。烹调方法也从以煲为主向炒、煎、煮、姣、蒸、炸等多样化发展。城镇居民不但比农村人更讲究如何吃得好,而且还讲究有益于健康,含胆固醇较高的和肥腻的食品逐渐被家庭主妇所认识,并为不少人所戒避。人们重视饮食保健,已逐渐成为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