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赞美大甲席的诗歌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台湾夏长天热,草席每家必备,编织草席的历史悠久,草席种类繁多,可是只有大甲席最受人们欢迎。
原来,台湾的大甲溪和大安溪附近生长一种“三角兰草”,这种草呈三角形,其茎部纤维强韧而不易断。据传在清朝雍正年间,高山族妇女采取大安溪下游两岸湿地上野生的三角兰草,将其晒干压平,编织成草席、草帽和草帘等工艺品。乾隆年间,也有一位高山族的妇女名叫“加流阿买”,还将兰草的茎部撕成细条,编织成草席,这就是“大甲席”的起源。
由于大甲席冰冷祛热,使用时间长些还会更加光滑,产生幽香,并不会被虫蚁所蛀蚀,人见人爱,于是便迅速传开,流传在苑里、大甲、清水一带。
当时,不少人看出用大甲草编织日用品大有作为,便专心研究提高编织技术,用木头制作了简易编织机,扩大了编织种类,更有甚者,把大甲草大量地培植于良田之中,产量大增,因而从事此行业的手工业者也随着激增,全盛时期全台多达八十万人。
大甲草席又名“加纹席”,编织女工把兰草晒干压扁,加染了各种颜色,使编织物增添了彩色花纹,有的还编有花鸟或一些吉祥词、字组成的图案,更富有艺术感。正如古人云“席制加纹巧若何,草纹花篆价应多,纤纤点水双交错,织罢还须玉尺磨。”
编织女工不仅织有大甲席,还编了大量的帽、手提包、草带等等,花色品种繁多,手艺精细巧妙,令人看了赞叹不已。台湾各地,尤其是大甲一带都有许多大甲帽席商店,即使是寒冬也顾客客盈门。早在1936年,大甲帽席等日用品的外销,仅次于糖和米居第三位,成为誉扬遐迩的名特产。近年来,由于塑胶工业的发展,许多日用品都采用塑胶制作,然而大甲帽席一方面经过编织工的长期苦心钻研,显得更加古朴美观;另一方面由于编织的人比过去少,物以稀为贵,现在,人们如能买到一件大甲草编织品,更是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