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到台湾观光的外国客人,不想光顾山峡珍海味,却喜欢尝尝台湾的蓬莱米饭,或蓬莱米糕。不知内情者感到好奇,而知道蓬莱米在海内外所享有声誉的人则不足为奇。
台湾种植水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台湾的稻米最早上南部西岸沿海高山族引进,其品种与祖国西南部的品种有关。据荷兰有关资料记载,1656年,在今日的台南及其附近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403甲。
台湾原有的稻米品种达二百余种,但是产量低品质又劣。1903年,日本从本国引进神户、中村、江户、白玉等品种来台加以改良,这就是现在的蓬莱米。改良后的品种有台中56号、嘉义晚2号、嘉义8号、台中153号、糯米46号等等。日本占据台湾时期,蓬莱米的品种已达69种。
蓬莱米比“在来米‘短而粗,呈椭圆形,因此得一别名“圆粒米”,其色泽白润光亮,性糍糯,煮熟后粘性较大,味道香甜,比较适合煮稀饭;还可用蓬莱米制米糕,其质特佳;另外还可用蓬莱米为原料制作啤酒、米酒、黄酒、清酒……等其中啤酒称冠,曾获世界酒类金牌奖。由于蓬莱种的种植面积便开始逐渐扩大,到1940年,蓬莱种种植面积已大大超过在来种。蓬莱稻喜高温,在温带的台湾,一般每年可以种植两次,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可以种植三次。
历经长期的不断改良,蓬莱稻的杆越来越矮,稻却越来越长,颗粒越来越大,产量由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增长了三倍。至1983的,每公顷产量达3,850公斤,创历年最高水平。
蓬莱米一直为外销的上等米,在国际稻米市场上十分畅销,特别是日本人最喜欢,无论煮稀饭或干饭都用蓬莱米,蓬莱米一到日本市场,便被抢购一空。
由于台湾农民习惯于种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提高较快,每年都有许多蓬莱米外销,1983年大米(大部分为蓬莱米)外销量计53万吨,价值为37亿元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