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大米”终于告别“贴牌”,29家稻米加工企业在营口米业协会的组织下,将共同推出、使用一个品牌。水田区的农户今年将尝到“借力”品牌的甜头,他们的水稻因“营口大米”而增值。
品牌鲜亮招人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营口集贸市场上的商贩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开始吆喝出“江南西瓜、望儿山葡萄”之类的牌子招徕顾客,因为这两个地方出产的瓜果特别好吃。与此同时,品牌意识渐浓的该市各镇政府纷纷注册了商标,“种”出了品牌农产品。
于是,白沙湾桃、九龙葡萄、平安李子、康寿蔬菜……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一个个鲜亮的农产品品牌破土而出。
盖州市九垄地镇有耕地面积3万多亩,1998年5月,镇里把10个村的协会统一组织起来,成立了葡萄产业联合总会,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仙人岛”牌葡萄商标。他们在组织村民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每年都邀请50-70位销售商到镇里开订货会,组织1500多名会员到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葡萄,实现了哪里有葡萄市场,哪里就有九垄地人。他们还统一引进“晚红”等品种,使7000亩老果园得以改造,统一采购250台制冷设备、400万套包装器材和保鲜剂,为农户降低成本320万元,并吸纳会员资金1000多万兴建起了榨汁厂。
现在,九垄地镇的仙人岛牌葡萄可谓名声在外,尽管种植面积发展到2.4万亩,总产量6200万公斤,仍然供不应求,全镇葡萄产业的人均收入达6630元。
据统计,目前,营口市已开发出具有营口地方特色的省部级以上名牌产品59个,其中有35个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品牌背后有隐忧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品牌只是徒有其“牌”。有的部门随着流行的品牌潮注册了一个商标,树起了一块牌子,通过大量的广告炒作提高了知名度。至于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则无严格意义上的实质性举措。生产方式仍然沿袭以往的散户经营,化肥、农药的施用无标准可言,产品上市也没有什么包装。更有一些品牌是“随风抢注”,没有形成地域优势。由于抢注,出现了“一种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几年前,大石桥市50万亩水田注册了4个不同商标,把地域优势分化,使产品没有竞争力,不得不借用外地品牌,而自己辛辛苦苦注册的商标却躺在档案中“睡大觉”。
品牌只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有了品牌不等于就有了市场。在这方面,大石桥市博洛铺镇江南村的做法便很值得借鉴。这里因为土质好,所产的西瓜含糖量高,十分爽口。2001年,村里为瓜农们注册了“江南牌”商标。为了将这一品牌锻造成为市场名牌,他们一方面规范生产过程,组织瓜农进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生产,一方面通过举办“江南西瓜节”等多种形式,请来外地经销商现场品尝,宣传“江南牌”,提高知名度。如今,江南村的西瓜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收入过万元。
营口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