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下,有一个被人称为“大小窟”的小湖,这里海拔八百米,终年雾气轻罩,这就是被誉为台茶之“宠儿”的冻顶乌龙茶的产地。
冻顶茶虽然产在鹿谷乡冻顶山,种苗却来自我国出产名茶的福建武夷山。至今,只要你问起冻顶茶的由来,竹山、鹿谷一带老一辈的人都能娓娓道来,告诉你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一百多年前,鹿谷乡有一个名叫林凤池的秀才,要渡海到福建考试,因生活拮据,缺乏盘缠。冻顶的善士林三显得知后,解囊相助,使林凤池得以成行。后来林凤池中了举人,衣锦还乡这际为了报答本三显的恩德,从武夷山带回了三十六株软枝乌龙茶苗,取二十四株送给林三显栽于冻顶山。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果然不负所望,冻顶山乌龙茶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茶。台湾郁愚著的《茶事茶话》一书中“细说冻顶”篇就写到:“冻顶是武夷的乌龙茶种”,“冻顶山乌龙是台湾茶的幸运儿,也是近三百年来武夷茶的巅峰”。传说林凤池从武夷带回的茶苗有四株种于自家庭院,数年前老树犹存。林举人旧宅前,以前有一荔树,据说是林知茶苗同时移植的。今虽已不复存在,但村中老一辈的人均能言之。另据康熙《诸罗县志》卷十“物产志”中写到:“武夷,松罗诸品,皆至自内地”,连雅堂所著《台湾通史》第二十卷中说:“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期者归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继以茶子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从这两段记载来看,武夷茶来自内地,而且早在嘉庆年间就已种在台湾。
茶树的生长受雨量、湿度、日光、风力以及海拔等自然环境所支配。冻顶山海拔一千六百米,周围没有遮拦,时而阳光照射,时而云雾低迷,加上冻顶山均是高塑性黄土,含水果大,不管有没有下雨,泥土都是潮湿的。这些因素使得冻顶茶叶片柔嫩,气味芳香,醇化而不苦涩。有人把文山包种茶的清香比作犹如少女般清新飘逸,更有人把冻顶茶的滋味醇厚比作似中年贵妇端庄韵致,令人回味无穷。
冻顶茶因产季不同分为春、夏、秋、冬四种,春茶的品质最佳,秋、冬茶次之,夏茶较差。因为春秋两季,冻顶山一带雨量少,茶叶含水量少,制出的茶,香味浓郁。冻顶茶的采摘以“一心二叶”为标准,茶区的采茶女,甚至小孩都能熟练地按照这个标准采摘。在制作过程中,冻顶茶的发酵程度介于乌龙茶和包种茶之间,更接近于包种茶,因此也有人认为它应归包种茶类,无论归于那一类,对于闻名世的冻顶茶都无伤大雅。
和我国粤两省的品茶一样,冻顶茶的品尝方法也有一番讲究。连雅堂的《茗韬》中说:“漳、泉、潮三府品、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台湾历史上,还有过供春、秋圃、潘壶等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名壶,然而这几种茶壶现在均不可多得了。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茶壶中以红色陶制小壶为最佳。泡冻顶茶时,先用开水把壶烫热,装上半壶茶叶;冲入开水随即倒出;第二次冲入开水盖好壶盖,再用开水冲浇茶壶至壶浸水三分之二,同时将茶杯也一起浸泡,约四、五分钟后即可饮用。品冻顶茶时要轻斟慢酌、细尝慢咽,才能品出冻顶茶的真味。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一口曰品,两中解渴,三口便是牛饮了。”
冻顶茶品质优良,需求量不断增加,生产面积由原来冻顶山的三十六公顷,扩展到永陵、凤凰两村,约一百七十五公顷,年产量达七万公斤左右。